爱摩托 资讯 国产剧如何更好地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国产剧如何更好地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国产医疗剧要找回最初的魅力,须增加对诊疗过程的描写,体现医生战胜疾病的困难与曲折,尤其对医生的医术有所刻画。图为国产医疗剧《急诊科医生》

  在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搏斗的这场战斗中,一线医护人员的身影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医疗题材的国产剧再度受到关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国产剧如何更好地讲述白衣天使的故事?

  医疗剧是近些年来电视荧屏上惹人注目的国产剧类型之一。其发展离不开欧美剧的影响:《急诊室故事》《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白色风潮,俘获大量观众的同时,建立起医疗剧类型的基本叙事方法,其中“Professional+Personal”模式、医生的长线情节穿插患者的短线情节的叙述结构都被国产医疗剧承袭下来。日剧也推动了国产医疗剧的发展,《白色巨塔》是日本医疗剧的经典之作,其对社会现实的开掘与对人性真相的揭示,更有东方细腻含蓄之美。

  叙述语言渐趋稳定

  但缘何经典作品仍然稀缺?

  在对外来类型的继承与创新中,当下的国产医疗剧展现出几个典型特点:

  其一,医患关系成为叙述的重点。

  就医疗题材而言,人物关系无非在于医护人员之间、医护病患之间,前者连接长线情节,后者多归于短线情节。不过,国产医疗剧的医患关系独具中国特色,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心术》第一集中,谷医生为抢救病人没有等家属签字,结果出现意外被家属投诉,最终失去了行医资格。《急诊科医生》中,甚至出现了医生被人抹了脖子的情节。讽刺的是,这一当初被观众批评不现实的情节却在真正的现实里上演了。医患关系不仅是医疗题材的题中之义,更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触动着大众的神经,因此成为医疗剧中绕不开的情节。几乎所有医疗剧都涉及医患纠纷,然而,作品大多将责任放在无理取闹甚至精神失常的病患及家属身上,普遍性的问题被特例化了,反而难以揭示其中更深刻的矛盾。

  其二,情感关系成为主要情节。

  所谓“Professional+Personal”模式,其核心就是医学专业内容与人物情感生活之间的平衡。现阶段,对情感关系过度渲染,对专业内容蜻蜓点水,是国产医疗剧的通病。比如《心术》被称为披着医疗剧外衣的都市言情剧,《长大》则是非常典型的青春偶像剧。创作者们把矛盾焦点放在了医生护士的感情纠葛上,而非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病魔上,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医疗剧的专业性大为不足。

  其三,“权斗”成为一大副线。

  日剧《白色巨塔》成功地把医学界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摆上了台面,此后,医院里的权力斗争成为了医疗剧里必不可少的桥段。本该是圣洁“白色”的医院,成了等级森严的权力“巨塔”。《外科风云》的故事中权斗占据很大部分,因为是正午阳光出品,观众戏称之为“医院版”《琅琊榜》。权斗情节是对医疗剧叙事的补充,但也要贴合现实情况,避免过度渲染。

  总体而言,医疗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摸索,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类型叙事语言。但国产医疗剧起步晚,加上题材的专业性、国内医疗行业的复杂性给创作增添了难度,还欠缺真正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

  医疗纪录片屡出佳作

  国产剧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其实,医疗剧在刻画人物、挖掘主题深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医院汇集了社会各类人员,是各种人生故事上演的舞台,这本身就为创作者编织情节提供了便利。医疗剧触及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这既是哲学家追问的终极命题,也是艺术作品所能触及的最深沉的主题。优秀的医疗剧作品,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有所涉及,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感悟。

  近两年,国产医疗剧稍显沉寂的同时,医疗题材纪录片却屡有佳作出现。《急诊室故事》《人间世》《中国医生》几部作品豆瓣评分都超过了9分,远超国产医疗剧。可见,并非中国医疗题材产生不了好作品,而是国产医疗剧找错了方向。那么,对医疗剧的创作生产与审美价值,我们应有什么样的期待?

  首先,增强医疗剧的专业性。医疗剧可以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据报道,美国一位10岁的小女孩通过从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挽救了自己母亲的生命。向大众普及医疗知识,是医疗剧不可忽视的功能,必须保证其专业性。很多国产医疗剧在播出前都会大加宣传其前期准备工作,但观众依然常在剧情中发现专业性错误:《心术》把MRI片子错当成脑部CT,《青年医生》为病人注射9%生理盐水、抽取病人200cc验血,《外科风云》没戴手套就直接触碰无菌服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专业性的硬伤。

  医疗剧诞生之初,最核心的情节冲突就是医生用先进的医疗手段、高超的医术战胜各种的疾病,挽救病人的生命。人类战胜病魔是基本的情节模式,附着之上的才是情感、人性以及社会问题。观众最初对医疗剧的期待视野是拗口的医学术语、离奇的疑难杂症、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而不是家长里短与男欢女爱。因此,国产医疗剧要找回最初的魅力,须增加对诊疗过程的描写,体现医生战胜疾病的困难与曲折,尤其对医生的医术有所刻画。最近热播的海外剧《良医》中,主人公墨菲几乎每集都会遇到一个疑难杂症,他每次都会凭借过人的天赋化解难题,观众也随着情节体验战胜病魔的喜悦。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要塑造富有深度、层次感的人物。好的人物是复杂对人物,人性并非非善即恶,优秀作品应对人物的内心做深入开掘,表现出人性的多面。但国产医疗剧常见的问题就是对医疗工作者形象的刻画过于简单:在《心术》中,患者没钱治病,医生们集体为他捐款;《急诊科医生》中,女主角遇到没有钱的病人就自掏腰包,还带头捐款成立基金会专门帮助患者。当然,现实中的确有这种情况,但若每个患者都要医生捐款,那医院如何维持下去?刻意拔高医生形象反而造成人物失真、情节不可信。

  在塑造圆形人物的基础上,医疗剧更高的标准是刻画英雄主义的人物弧光。时代需要英雄,人民也需要英雄。英雄是不畏艰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牺牲自己利益挽救他人的人。对医疗剧叙事而言,人物面对生死抉择时最能展现出人物弧光:面对自己职业前途和患者性命的困境时该如何选择?只有一个肾源,先救自己孩子还是坚守原则?病毒肆虐时,敢不敢做堵枪眼的人,把病毒和自己关到一起?塑造“逆行者”式的医护人员英雄形象,是对医疗剧人物塑造的最高期待。

  最后,医疗剧应体现出现实的复杂与深刻性。《心术》中有一场戏是全体医生开会讨论一个病人是否值得手术,因为即便成功他也因骨癌时日无多,这里就引出了生命价值的命题。然而,《心术》连同其它医疗剧一样,并未在这一问题上做多探讨。在这一点上国产纪录片值得学习,在《中国医生》的一集中,烧伤科医生徐晔收治一位重度烧伤病人,高昂的费用成为难题,徐晔代表科室向医院申请到了基金得以继续治疗病人,但最终病人家属选择了放弃,由此留给了观众足够的认知和思考空间。

  对于医患关系,国产医疗剧大多会塑造一个蛮不讲理的患者甚至医闹,但现实的逻辑并非如此简单。在《中国医生》《人间世》等纪录片中我们看到,患者中还是通情达理者更多,但面对专业难懂的医疗术语、病不等人的焦急、不签字就无法手术的形势,患者难免会产生冲动的情绪。而医生也同样面临困难的处境,为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术前谈话进行录音、录像成了常事。其实把医患问题的责任推到任何一方都是简单粗暴的,如果医疗剧能够充分建立起冲突双方各自的合理性,才能真正揭示出矛盾中的现实真相并有助于现实问题的真正解决。

  总的来说,虽然国产医疗剧普遍关注度较高,但从数量来看还是绝对的少数。医疗剧创作难度大,但能达到的主题深度与现实力度也是其他题材难以超越的。在医疗卫生事业更受关注的当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医疗剧进入精品化发展的新阶段。

  (付李琢 作者为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

[ 责编:刘希尧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摩托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motuo.com.cn/news/2742.html

碳纤维干式加热作为电热毛巾架的新型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欧宝娱乐签约张信哲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开启新的征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